防止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基本原则是针对该合金的收缩和凝固特点制定正确的铸造工艺,使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补缩条件,尽可能使缩松转化为缩孔,并使缩孔出现在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这样,在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安置一定尺寸的冒口,使缩孔集中于冒口中,或者把浇口开在最后凝固的地方直接补缩。要使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补缩条件,主要原因是通过控制铸件的凝固方向使之符合于“定向凝固原则”或“同时凝固原则”。具体随铸铝件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浇注系统的引入位置对铸件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调整液态金属的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铸铝,可以加强定向凝固或同时凝固。
在铸件的厚壁上或热节部位设置冒口,是防止缩孔和缩松较有效的工艺措施。冒口、补贴和冷铁的综合应用,是消除铸件中缩孔和缩松的有效措施。
加压补缩,将铸型置于压力罐中,浇注后迅速关闭浇注孔,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可以消除或减轻显微缩松。
铸件在铸型中的收缩仅受到金属表面与铸型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时,铸铝件加工,为自由收缩。如果铸件在铸型中的收缩还受到其他阻碍,则称受阻收缩。对于同一种合金,受阻收缩率小于自由收缩率。
铝合金在熔炼和浇注时,能吸收大量的氢气,冷却时则因溶解度的下降而不断析出。
有的资料介绍,铝合金中溶解的较多的氢,其溶解度随合金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少,翻砂铸铝件,由液态转变成固态时,氢在铝合金中的溶解度下降19倍。因此铝合金液在冷却的凝固过程中,氢的某一时刻,氢的含量**过了其溶解度即以气泡的形式析出。因过饱和的氢析出而形成的氢气泡,来不及上浮排出的,就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细小、分散的气孔,即平常我们所说的针孔(gas porosity)。在氢气泡形成前达到的过饱和度是氢气泡形核的数目的函数,铸铝件厂家,而氧化物和其他夹杂物则在起气泡核心的作用。
在一般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厚大的砂型铸件中很难避免针孔的产生。在相对湿度大的气氛中溶炼和浇注铝合金,铸件中的针孔尤其严重。这就是我们在生产中常常有人纳闷干燥的季节总比多雨潮湿的时节铝合金铸件针孔缺陷少些的原因。
一般说来,对铝合金而言,如果结晶温度范围较大,则产生网状针孔的机率也就大得多。这是因为在一般铸造生产条件下,铸件具有宽的凝固温度范围,使铝合金容易形成发达的树枝状结晶。在凝固后期,树枝状结晶间隙部分的残留铝液可能相互隔绝,分别存在于近似封闭的小小空间之中,由于它们受到外界大气压力和合金液体的静压作用较小,当残留铝液进一步冷却收缩时能形成一定程度的真空(即补缩通道被阻塞),从而使合金中过饱和的氢气析出而形成针孔。